普通地质学学习笔记 General geology study notes


普通地质学学习笔记

一.绪论

1-1研究内容与方法

地球的物质:

元素-矿物-岩石-地壳

五大类岩石

三大类岩石

地球的结构:

固体地球(地壳、地幔、地核)、大气圈、水圈、生物圈

地球的构造:

层圈分布、运动变化、动力

地质事件:

构造–岩浆事件

1-2我国地学研究的地域优势

青藏高原、黄土高原、秦岭大别山高压-超高压变质带、云南澄江及辽西热河动物群、陆相生油盆地、滇黔桂喀斯特地貌、华南花岗岩

二.矿物

2-1绪论

克拉克值(ppm):地壳元素丰度(单位:g/t或百万分之一)

2-2矿物的概念

晶体:

其内部的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

矿物:

****由地质作用形成的、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

煤是有机化合物,不是矿物;冰是固体结晶,是矿物

准矿物:

在产出状态、成分和化学组成等方面均与矿物有相同的特征,但不具有标准结晶的均匀固体。如蛋白石、玛瑙等

2-3矿物的基本特征(6)

1.最基本特征:地质作用、有序结构、无机、固体

2.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矿物都是晶体(准晶体很少)

肉眼常见矿物:

石英、长石、云母(花岗岩)

方解石(石灰岩)

橄榄石、辉石、角闪石(岩浆岩)

黄铁矿、赤铁矿、磁铁矿

注意:纯黄铁矿中含有46.67%的铁和53.33%的硫。一般将黄铁矿作为生产硫磺和硫酸的原料,而不是用作提炼铁的原料,因为提炼铁有更好的铁矿石。

3.矿物的化学成分基本稳定,但多含有杂质

4.矿物具有同质多象的特征

5.常见矿物可以分为三大类

自然元素矿物

简单分子化合物(氧化物、氢氧化物、硫化物、卤化物)

含氧盐矿物(硅酸盐矿物、碳酸盐矿物、硫酸盐矿物)

6.符合特定条件(色彩鲜艳、折光率高、透明度高、硬度高、化学性质稳定)的矿物,可成为宝玉石

2-4 矿物的鉴定特征

看、掂、刻

2-4-0外形:

单晶体(一维方向伸展:针状;二维方向伸展:片状、板状;三维方向伸展:粒状)

集合体(一维:纤维状;二维:鳞片状;三维的:粒状)

特殊形态集合体:放射状;晶簇状;鲕(er)状(如下图)豆状;钟乳状;葡萄状;结核状

鲕(er)状

2-4-1光学特征:

透明度:光线是否能透过矿物0.03mm的薄片

光泽:矿物的反光能力(金属光泽/非金属光泽)

非金属光泽:玻璃光泽(长石)、油脂光泽(石英断口)、丝绢光泽(云母)、土状光泽(高岭土)

颜色:

自色:化学成分及结构决定的矿物本色

他色:混入微量元素、杂质后的矿物颜色

假色:表面氧化或吸附他物的颜色

条痕色:矿物粉末的颜色。用瓷板划之得到条痕色(硬度要低于瓷板5~6,透明矿物多硬度高于瓷板)

双折射:不同方向折射率不一样产生光程差,呈现双影(如冰洲石,无色透明的方解石变种)

冰洲石的双折射

荧光:切断光源后发光消失(如白钨矿和萤石紫外线下发荧光,金刚石在X射线下发蓝色荧光)

磷光:切断光源后仍然发光片刻

2-4-2力学性质:

硬度:莫氏硬度十级

1级:滑石 6级:长石

2级:石膏 7级:石英

3级:方解石 8级:黄晶

4级:萤石 9级:刚玉

5级:磷灰石 10级:金刚石

鉴定工具:指甲(2.5),小刀(5~5.5),玻璃(6)

解理:外力打击下矿物沿质点结合力最弱网面的定向开裂构造。

极完全解理、完全解理、无解理辉石与角闪石的解理面夹角

辉石解理夹角:87°(约直角)、角闪石解理夹角:56°(约60°)

断口:外力下矿物不规则裂开,解理不发育

石英有断口,长石会定向开裂

弹性:受力后恢复原状(如云母)

挠性(范性):受力不能恢复原状(如蛭石)

延展性:可用外力任意改变性质形状(如黄金)

2-5矿物的用途

2-5-1环境气候示踪矿物

干旱炎热:石膏、石盐

海洋环境:方解石

板块边界俯冲带:蓝闪石、硬玉(高压低温)

大陆地壳深俯冲:柯石英、金刚石(超高压)

2-5-2常见宝玉石:

硬玉(翡翠):一种呈隐晶致密的纤维状辉石微晶集合体(成分:单斜辉石中的碱性辉石)(硬度6.5~7)

软玉(缅玉、和田玉、昆仑玉):一种呈纤维状的阳起石或透闪石微晶集合体。(硬度5.5~6)

三.岩浆作用和火成岩

3-1喷出作用与喷出岩

3-1-1岩浆的定义:

形成于地表下50km~200km,具有较大粘性的高温熔融硅酸盐物质

形成条件:650~1400℃,压力1.0GPa

岩浆作用:

岩浆发育、运动、固结成火成岩的作用

火山作用:岩浆喷出地表的过程

侵入作用: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结晶固结的过程

3-1-2火成岩的定义:

火山岩:岩浆喷出地表、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

1)火山碎屑岩:喷至空中炸碎的岩浆与围岩碎块堆积而成

2)熔岩:岩浆在地表溢流冷凝成岩

侵入岩:地下深处冷凝结晶形成的岩浆岩

火山喷发物的构成:

岩浆:

固体:火山通道周围的岩石落入岩浆后,喷发至空中

凝灰岩(火山灰):颗粒<2mm

火山角砾岩:2~50mm

火山集块岩:>50mm

火山弹:呈纺锤状

浮岩:气体快速逃逸,有大量孔洞冷凝呈火山渣

喷发条件:

地壳运动

岩浆粘度:

硅氧四面体(SiO2)含量高,粘度大,难流动,呈酸性,呈花岗质,多喷发相(高粘度到达地面后会猛烈喷发)。

硅氧四面体(SiO2)含量低,粘度小,易流动,呈基性,呈玄武质量,多为溢流相(容易顺着地面流淌,高原常为玄武岩组成)

柱状节理:

基性熔岩粘度小,会快速冷凝,形成与流动面垂直的六边形柱体柱状节理

岩浆冷凝过程中还会产生绳状构造、麻花构造。这些构造常常是由于粘度小的基性熔岩不同部位冷凝、流动速度不同产生应力差导致的

绳状构造

火山通道:岩浆流出的地方

岩浆在通道近地面冷凝产生火山颈,形成次火山岩(介于喷出岩和侵入岩之间)

若高压喷出的是地下的泥砂和水,则形成泥火山

多次原位火山喷发则会形成复式火山锥(如意大利维苏威火山),多次喷发之间有间歇期,间歇期中会发生沉积岩堆积,产生沉积岩夹层。

两种喷发方式:

裂隙式喷发:岩浆沿断裂带的喷溢,固体喷发物少(如大洋洋中脊)

中心式喷发:形成平缓的盾形火山堆,近火山口固体喷发物多,形成火山碎屑岩;远火山口能量小,溢流变为熔岩。

3-1-3火成岩的分类(4)

*3-1-3-1超基性岩(超镁铁质)***:二氧化硅含量<45%

科马提岩:具有鬣刺结构,快速冷凝的长条刺状橄榄石/辉石骸晶

鬣刺结构

3-1-3-2基性岩(镁铁质):二氧化硅含量45%~52%

玄武岩:黑色,致密,密度大,有气孔构造发育;陆地喷发有柱状节理,海底喷发有枕状节理(顶凸底平)。枕状节理

3-1-3-3中性岩(如安山岩):二氧化硅含量52%~65%

安山岩:黏性大,爆发特点,有多气孔,气孔充填矿物则为杏仁体

杏仁体

3-1-3-4酸性岩(如花岗岩):二氧化硅含量>65%

流纹岩:黏性很大,浅(红)色,有流纹构造,有很多石英晶体(二氧化硅含量高)伴生鸡血石等矿物

流纹岩

3-1-4火山喷发的阶段性:

喷发演化规律:基性–中性–酸性

喷发后期坍塌形成破火山口,积水形成火山口湖(世界最大:贝加尔湖)

3-1-5世界火山岩分布带:

环太平洋火山带:主要是中酸性火山岩,多为安山岩

洋脊火山带:太平洋、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脊

地中海-印尼火山带、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

安山岩线:

洋中脊以基性玄武岩为主,靠近大陆的环太平洋岛屿和大陆边缘多喷发中性安山岩,两者交界线称为安山岩线

安山岩线

3-2侵入作用与侵入岩

3-2-1侵入岩分类

深成侵入岩(深成岩):>10km深处形成

浅成侵入岩(浅成岩):<3km深处形成

超浅成侵入岩(次火山岩):<1.5km深处形成

围岩:被岩浆侵入的岩石

侵入岩的分类

3-2-2火成岩多样性原因:

3-2-2-1:同化与混染作用

同化作用:岩浆>>围岩,围岩被岩浆吞噬同化

混染作用:岩浆体积不够大,岩浆成分被围岩严重改变

捕掳体:岩浆上升时通道壁崩落的围岩碎块,多出现在岩体边部

花样岩体中的玄武岩包体

顶垂体:岩浆上升使围岩整体上升,围岩体积大,岩浆无法消化围岩。被整体抬高的围岩就是顶垂体。

3-2-2-2岩浆混合作用

来自深部软流圈的玄武岩浆(基性)向上注入到地壳的花岗岩浆(酸性),形成混合岩浆岩

3-2-2-3拆沉作用

岩石圈地幔温度低于软流圈,岩石圈底部物质脱水导致密度增大。密度大于软流圈密度时会重力失衡,岩石圈下部断裂掉入软流圈。结果导致软流圈体积变大,岩浆上涌,界面抬升,固态岩石圈发生部分熔融,形成基性岩浆。

3-2-2-4结晶分异作用

岩浆在冷凝过程中,按一定规律依次结晶出不同矿物

鲍温反应系列:熔点高,密度大的矿物先结晶,形成垂直分带。

1)连续反应系列:硅铝含量高(浅色矿物)

例如六种长石从钙含量高到钠含量高,互相穿插,连续变化

2)不连续反应系列:铁镁含量高(暗色矿物)

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变化显著

橄榄石–辉石–角闪石–黑云母(低温)

侵入作用与侵入岩

3-2-3伟晶岩

残余岩浆缓慢结晶形成的粗大晶体

主要成分为长石、石英、白云母,结晶温度500~800℃,结晶缓慢

特电气:富含成矿物质,常在此阶段形成

3-2-4侵入岩的产状

体积从大到小:

岩株、岩基、岩脉(岩墙(垂直)、岩床(水平))

岩浆岩的产状

岩墙

3-3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

3-3-1火成岩的结构

结构:指矿物的结晶程度、晶粒大小、晶体形态和晶粒间的相互关系。关键的是可以反映出岩石形成的条件

按结晶程度:

全晶质:花岗岩、侵入岩、大颗粒喷出岩(斑晶)

隐晶质-玻璃质:黑曜岩(未发生结晶的快速冷凝喷出岩)

半晶质:次火山岩,介于两者之间

按晶粒大小:

粗粒、中粒、细粒、微粒

按晶体完整程度:

自形:缓慢结晶,晶形规则

他形:速冷,晶形不规则

半自形:介于两者之间

按晶体的相对大小:

斑状结构:喷出岩的典型结构,含有粗大的晶体(斑晶,早期在深部形成)和斑晶周围细小的隐晶质颗粒(基质,岩浆到地面后快速冷凝形成)

似斑状结构:侵入岩的基质也是结晶态,是全晶质,成分与斑晶相同,但是结晶环境温度,颗粒小(图为花岗岩)

花岗岩的似斑状结构

3-3-2火成岩的构造

构造:反应矿物集合体的形态、大小、空间分布。关键的是可以反映出岩石形成的环境

枕状构造:

水下喷发,一边滚动一边快速冷却收缩,说明是水下喷发环境。其特点是上凸底平,外壳是玻璃质,而内部是显晶质,有放射状或同心圆状的龟裂缝。

枕状玄武岩

气孔构造、杏仁状构造:

陆相喷发环境

流纹构造:

流纹岩中有不同的矿物成分、颜色、拉长的气孔成线状排列(长石或石英的碎斑晶+浆屑)

流纹构造

晶洞构造:

岩浆冷凝收缩形成空洞,常生长有晶簇,反映了拉张环境

四.外动力作用与沉积岩

4-1内动力作用与外动力作用

内动力源:岩浆、层圈摩擦与化学作用、放射能

内动力产物:火山岩、侵入岩;地震、褶皱、断裂、节理

外动力作用:

外动力源:太阳辐射能、地球转动能、日月引力能、重力势能等引起的力(科里奥利力、水流冲击、风浪、潮汐)

作用场所:地球表面(大气圈、水圈、生物圈、地壳表面)

类型与过程:

风化作用(机械破碎、化学分解作用)–剥蚀作用–搬运作用–沉积作用–固结成岩(压固、胶结、重结晶、新矿物生长)

注意:重结晶作用不一定在变质作用中,常温也能发生。

产物:四类沉积岩及矿产(煤、油气、铁、砂矿)

水循环

图为水循环。

科里奥利效应:

由于地球自转,地表运动的流体受到偏离运动方向的力,即为科氏力。纬度和线速度不同,受到的科氏力作用方向也不同:南半球水体会向左偏,而北半球水体会向右偏。

水圈的作用:破坏岩石(机械破坏、化学破坏)、搬运岩石、沉积成岩。

岩石圈:地壳+上地幔顶部的刚体部分,厚度约60-150km,是地学研究的主体。

六大沉积环境:

河流、冰川、地下水体、海洋、湖泊、沙漠

4-2沉积岩的特征

物质来源:母岩风化物、生物骨骸、火山物质(火山碎屑岩)、宇宙物质(陨石等)

重要特征:有层理结构、含有化石

搬运作用:

1)底运:大颗粒砂砾岩跳跃式搬运,沿水流底部搬运。

当>2mm时成为砾岩;2~0.1mm称为砂岩

2)悬运:0.01~0.1mm称为粉砂岩(黄土)

3)溶运(离子态):<0.01mm,成为粘土岩、灰岩

固结作用:压固、胶结、重结晶、新矿物生长

固结成岩

4-2-1沉积岩特有矿物:

石膏、石盐、白云石、高岭石、蒙脱石

岩浆岩特有矿物:橄榄石、辉石(二氧化硅含量很低,易于化学反应,沉积岩中不存在)

变质岩特有矿物:红柱石、堇青石、矽线石、十字石、蓝闪石

三类岩石共有矿物:石英、长石、云母

4-2-2沉积岩的结构

大小区别:砾–砂–粉砂–泥

(观察级别:肉眼–放大镜–显微镜–电子显微镜)

碎屑结构:岩石中的颗粒是机械沉积的碎屑物

碎屑岩:砾岩、砂岩、粉砂岩、泥岩(页岩)

粗碎屑结构:

砾岩:粗碎屑+填隙物(基质,比碎屑小1-2个粒级的砂、细砂、粉砂等)+化学胶结物(泥、硅酸盐等)

粗碎屑结构

非碎屑结构:

岩石的颗粒均是化学沉积作用形成

颗粒非常小,碎屑物、填隙物、胶结物成分相同

是化学岩、生物化学岩所特有的。

类型有两种:

晶质结构:全有近等大的沉积晶体组成(方解石、白云石等)

生物结构:由丰富的生物碎屑组成(生物屑灰岩)

分选性:

碎屑大小的均匀程度,越均匀,分选性越好,说明搬运距离很远

圆度:

碎屑的圆化程度,越远者搬运距离越远。( 棱角状–次棱角–次圆–圆)

4-2-3沉积岩的构造

4-2-3-1层理:

层理指的是沉积岩的成层性

红色层理常为氧化性环境;黑色层理常为还原性环境

平行层理:反映安静的水体沉积环境

交错层理:反映动荡的水动力环境,近岸或陆地环境

顶截底切:底部相切,顶部截掉发散状态

递变层理:同一层内,碎屑粒级由下而上逐渐变小。说明形成环境的水体运动从强到弱/从弱到强周期变化,形成“韵律层”

泥裂:层面上多边形,剖面是上大下小的锥形体,反映了水体沉积物暴露出水面,失水变干收缩形成。

层间缝合线:岩层中的锯齿状曲线,与层面平行。分布在石灰岩、砂岩中。

成因:压溶作用,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发生交代

意义:确定地层产状,代表层面,区分上下

4-3-2-2沉积构造:

结核构造

沉积时,一些不同物质绕质点滚动沉积形成核状体。结核易于在含煤地层和石灰岩里产生。

变化结核:结核脱水收缩,形成网状裂痕,称为“龟背石”

鲕状构造

矿物以凝胶方式以某种碎屑物为核心沉积而形成的小颗粒(<2mm)鱼籽状球状体,内部具有同心及发射状构造。

形成环境:易形成于浅水动荡环境的胶体溶液中。

常见于灰岩及赤铁矿中

冲刷痕、槽模:

沉积岩岩层的底面起伏状突起。

有浅水动力的强烈作,表用一个沉积阶段的结束、新阶段的开始

假晶:

残留的矿物外型,反映干旱环境,盐类逃逸被泥质充填体取代

4-3常见的沉积岩

4-3-1碎屑岩

砾岩、砂岩、粉砂岩(颗粒大小不同)

4-3-2化学岩

硅质岩:以SiO2为主体的沉积岩

成因:生物骨体堆积或火山作用凝聚

不同的水晶结晶:

紫水晶(Fe多)、蔷薇水晶(Fe少)、烟水晶(含Mn)

水晶硅质岩:玉髓、玛瑙、蛋白石、碧玉(隐晶)

若不同颜色的隐晶呈同心圆构造,则为玛瑙

产自澳洲的蛋白石成为欧泊

石灰岩:

由化学作用形成的方解石颗粒集合,胶结物是碳酸钙。

亮晶:颗粒直径较大,透明的方解石颗粒

泥晶:颗粒极小肉眼不可辨

石灰岩常用于炼制水泥、石灰

石灰岩和岩浆岩的接触处,会形成矽卡岩和铁铜矿床

白云岩:碳酸镁钙MgCa[CO3]2

大部分白云岩是由方解石(碳酸钙)在含镁海水中镁离子交换产生的。

野外露头的白云岩易于水化风化形成黑色刀砍状溶蚀沟

鉴别:白云岩和盐酸反应冒泡很微弱,而石灰岩反应剧烈

4-3-3生物化学岩

只有硅藻岩(硅藻土)、放射虫岩。分布很少。

4-3-4粘土岩

高岭土、蒙脱石为代表

成分为小于0.01mm的颗粒,具有很多特性:

可塑性、吸水性(蒙脱石吸水体积膨胀5~20倍)、吸附性、烧结性、耐火性

当黏土岩固结形成层理,形成页岩

五.变质作用与变质岩

5-1变质作用

5-1-1变质作用定义

变质作用:由于温度、压力的改变和化学流体的作用,使岩石的矿物成分、化学成分、结构构造在固态状态下变化,形成新矿物新岩石的地质作用。

变质三要素:T、P、流体

热源:来自地球内部的地热增温、岩浆热、构造摩擦热、放射热。

深度:发生在中地壳层次或下地壳层次,一般至少大于地下10km(温度超过300℃达到变质条件)。

变质岩约占岩石中的四分之一(火成岩三分之二,沉积岩不到十分之一)

研究变质岩可以了解地壳深处的温度压力、物理化学条件、恢复原岩。变质作用还可以使矿产变富变大、将普通岩石变为宝玉石。

变质岩的两个大分类:

正变质岩:原岩为火成岩的变质岩

副变质岩:原岩为沉积岩的变质岩

陨石撞击产生的变质作用主要是压力导致的,大部分变质岩是温度导致的。

5-1-2温度

温度区间:低于150℃不变质;高于900℃则会熔化。

在温度的作用下,

1)非晶体会变为结晶体;

2)结晶体颗粒会变大(重结晶)

3)物质与结构在温度作用下重组,形成新矿物

5-1-3压力

静压力:上层岩石重量引起,随深度增加而增加

流体压力:流体是物质成分进行交换的自由场所

定向压力:作用在岩石的六个方向的力

同轴定向压力/非同轴(不对称)定向压力:

蓝片岩(高压低温)

温度低,近地表的板块摩擦导致的角闪石压力变质为蓝闪石片状矿物,是古俯冲-撞击带的重要标志

超高压变质岩:含柯世英、金刚石的榴灰岩

注意:金伯利岩(次火山岩)中的金刚石是岩浆成因,不是变质成因。

5-1-4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

以H2O、CO2为主,并含其他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

流体分布:岩石粒间或缝隙中、矿物结构中、岩浆分逸而来。

交代作用:化学物质的带进带出,发生物质交换

5-2变质作用的变化

5-2-1化学成分的变化

1)体积大、密度小的矿物变成体积小、密度大的矿物

例:橄榄石+钙长石—-石榴子石

形成新矿物:岩石释放挥发成分达到平衡,形成新矿物

例:高岭土–红柱石、石英和水

方解石+石英——硅灰石+二氧化碳

2)重结晶作用:变质作用一定会发生重结晶

小晶体变成大晶体

石灰岩—大理岩(汉白玉)

石英砂—石英岩

3)交代作用(如花岗岩侵入石灰岩)

中酸性岩浆侵入灰岩,形成矽卡岩,并伴生大量的金属矿石矿床(铁矿、铜矿、锡矿、钨矿等)

4)变质分异作用

岩石成分重新组合,从原先的均匀构造变为不均匀构造

例如:粉砂岩—条带状变质岩(如条带状铁矿床,鞍山铁矿)

5-2-2矿物结构的变化

片理变质矿物是变质岩的两大特征!

特征变质矿物:

红柱石(低温接触热变质)、蓝晶石(中温中压)、矽线石(高温)

化学成分不变,但结构发生变化(等化学系)

5-2-3变质岩的结构

变晶结构:

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在固态下重结晶形成的晶质结构

变余结构:

残留有部分原岩特征的结构,如板岩特有的变余泥质结构、砂质结构

脆裂结构:

由于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产生的结构(矿物颗粒扭曲变形)

交代结构:

变质作用过程中,通过化学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

5-2-4变质岩的构造

5-2-4-1变成构造:

原岩的结构(如层理)消失,形成新的构造如片理、片麻理等。

随变质程度而加深:

斑点构造板理构造(低温)—片理构造(长石<石英)/**片麻构造**(长石>石英)

片:黑云母等片状晶体 麻:石英、长石的麻点

高温下形成片麻构造属于高级变质岩

麻粒岩(块状构造)–更高温

5-2-4-2变余构造

5-3变质作用类型及变质岩代表岩石

5-3-1接触变质作用

产生代表变质岩为:矽卡岩、大理岩、角岩

5-3-1接触热变质:

泥岩—斑点板岩/角岩

石灰岩—大理岩

5-3-2接触交代变质:

矽卡岩:中酸性岩浆与冷围岩之间发生物质成分的交换形成

变质矿物:硅灰石、石榴石、角闪石等

外带碳酸钙多,主要是大理岩

内带二氧化硅多,主要是石英

5-3-2区域变质作用

产生代表变质岩为板岩、千枚岩、片岩、片麻岩、麻粒岩

在变质作用三要素下,在区域范围内发生的变质作用

超高压、高温作用:碳—金刚石

高压、低温条件:角闪石、钠长石—蓝闪石

![](/pic/image-20210813185955215.png

高温低压条件:粘土矿物—红柱石

高温中压条件:粘土矿物—蓝晶石

低级变质作用:生成板岩,显微鳞片变晶、变余结构。

千枚岩:具有千枚状构造,完全重结晶,出现绢云母、绿泥石。

中级变质作用:生成片岩,具有变晶结构、片状构造,原岩矿物与结构完全重组。新生矿物:石英、云母、长石、石榴石、十字石

等。

高级变质岩:生成片麻岩,长石与石英的总含量超过50%。

眼球构造是花岗岩等火成岩变质形成的特征(正变质岩)

麻粒岩:变质程度最深,主要有紫苏辉石、铁铝榴石、长石、石英等粒状矿物。变质温度即将到达熔化温度。(片状黑云母不存在)

5-3-3动力变质作用

主要代表变质岩为糜棱岩、蓝闪石片岩。

伴随构造活动产生的韧性剪切变质-变形作用。

糜棱岩:韧性剪切变形条件下形成的晶格位错变质岩。

特征:片理发育,偏光显微下波状消光,细粒化,存在核幔构造。

变质的片理上发育有拉伸线理

动态(韧性)变质作用的三个特征:“线理、片理、不对称组构”

5-3-4混合岩化作用:

当温度大于900摄氏度时,区域高级变质岩一部分高温熔融,另一部分未熔化的现象。形成特殊的混合变质岩。

基体为未熔化的变质岩(暗色);

脉体为部分熔融的长石和石英(浅色)

三大类岩石的总结:


Author: HuanyuRen
Reprint policy: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used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CC BY 4.0 reprint polocy. If reproduced, please indicate source HuanyuRen !
  TOC